河南日报记者 王斌
在网络上结识的未曾见面的“红颜知己”不断向你倾诉爱意;在投资理财领域,“理财经理”向你推荐小额投入、高额回报的项目;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轻松赚取返利;参与网络抽奖,你或许就是那个赢得万元大奖的幸运儿……面对这些看似美好的机会,你真的敢信以为真吗?务必保持清醒,这并非天上掉下的馅饼,极有可能是你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涉及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通信渠道,虚构事实或布置陷阱,对受害者进行远距离、无直接接触的欺诈,诱导受害者进行汇款或转账的非法活动。
去年,我国各级法院审理了四万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八万二千人,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6.7%。同时,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行了严厉打击,起诉人数达到七万八千人,同比大幅上升53.9%。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且手段多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毒瘤”,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电信诈骗集团的操作手法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反诈骗体系?记者将深入剖析电信诈骗背后的种种内幕。
【做局】
电信诈骗,这一由骗子精心策划的“陷阱”游戏,自其诞生伊始,便融入了精确的“心理策略”。
记者经过整理发现,电信诈骗这一现象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崭露头角,诈骗分子以“刮刮乐中奖”、“赌马奖金”等噱头,通过电话诱导受害者支付所谓的“手续费”或“税金”。伴随技术的进步和打击力度的增强,诈骗手段也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简单形式升级为冒充公检法机关、伪装熟人等更具欺骗性的手段。鉴于我国警方在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方面加大了力度,犯罪团伙近年来呈现出向境外转移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电信诈骗创造了更为适宜的环境。诈骗分子在隐蔽的技术平台之后,即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悄无声息地盗取你的财物。
洛阳的一名未婚青年小张不幸遭遇了婚恋交友方面的骗局。有一天,他的QQ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好友请求,对方头像显示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小张未加思索便同意了好友申请。随后,这位“美女”对他关怀备至,两人间的感情迅速拉近,不久便确立了恋爱关系。不久之后,“美女”告诉她自己最近投身于理财投资,保证收益稳定且无风险,还向小张介绍了一款理财应用程序。那时的小张已被爱情蒙蔽了双眼,放松了警惕,接连向这款理财软件投入了超过20万元。直到“美女”将其拉黑,小张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
周口市公安局电信诈骗侦查支队民警朱林指出,犯罪分子不仅借助微信、QQ等社交工具进行诈骗,还独立研发了木马软件,能够远程操控受害者的手机或电脑,进而实施诈骗行为。
近期,周口一家企业的会计人员小刘不小心点击了电子邮箱中的诈骗邮件,导致电脑被恶意软件感染。不法分子暗中跟踪其与公司老板的对话内容,并模仿了老板的交流风格。接着,他们运用技术手段,伪造了一个与老板头像和微信昵称完全相同的微信账号,并成功添加了该账号为好友。不法分子抓住老板外出未在公司的时间点,利用微信催促小刘向特定账户进行转账,小刘对老板的身份毫无怀疑,于是按照指示向该账户汇款超过200万元。警方后来调查确认,这完全是一场从头到尾的欺诈行为。
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民警邓学伟指出,当前电信诈骗技术持续升级,展现出融合多手段的复杂特征,例如结合“网络交友”与“投资理财”,或是“招聘 *** ”与“网络刷单”等模式。诈骗分子精心布局,将多种诈骗手段巧妙融合,使得防范难度大大增加。
在这些骗局里,骗子们无一不是精于伪装,他们要么假扮成受害者的上级或朋友,要么假装成善解人意的女性、掌握内部信息的理财专家,亦或是威严的公安民警,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步将受害者引入陷阱。
【识局】
在警方公布的实际案例里,我们常能目睹此类“陷阱”:当受害者有贷款需求时,他们意外接到诈骗者的来电,对方声称提供“低利率,快速放款”的优惠;而手握养老资金的老人,在寻求投资机会时,又有人主动推荐“低投入、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热衷于游戏的玩家想要购买装备,恰巧有人以低价抛售。
世界那么大,骗子是如何精准找到那个有着特定需求的人的?
一名犯罪嫌疑人吴某,因涉嫌网络贷款诈骗被警方逮捕,他透露了他们挑选作案对象的手段。
诈骗分子各自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有的精通于网络贷款的欺诈手段,有的专长于刷单返利的骗局,还有的专攻网络购物的诈骗活动。在这些领域里,他们往往能够持续深耕,形成一条只属于他们的灰色“跑道”。
以网络贷款诈骗为案例,犯罪分子常常通过自设途径搜集近期在网络上申请过贷款的用户资料,这些资料中的用户便成为了他们的诈骗对象。随后,他们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向目标用户推销所谓的“贷款服务”,待对方对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之后,便开始巧妙地诱导受害者主动将钱款转入指定账户。
诈骗手段繁多,难以计数,不论是年迈的长者还是年轻的学生,不论学历高低,骗子总能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策略,实施精准诈骗。在骗子看来,手法多样,总有适合你的那一款。郑州市公安局管城分局反诈大队的民警李战全如是说。
令人讽刺的是,一些受害者竟然对骗子深信不疑。当公安民警上门劝阻他们转账时,有人竟然自信满满地说:“我不相信你们的话,我不可能上当受骗。”“我已经拿到了返利,这怎么可能还有假?”更有甚者,在骗子的远程操控下,特意预订了房间进行转账,意图躲避公安机关的劝阻,等到意识到自己被骗时,悔恨不已。
那么,骗子得手之后,他们是如何瓜分这笔非法所得的呢?据调查,一旦受害者将钱款转入指定账户,这笔钱便会继续流向二级、三级,甚至五级账户。紧接着,一群早已潜伏在银行网点的“跑分人员”便会将这笔钱提现。这些人,正是诈骗团伙洗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警方“断卡”行动不断深化,导致各大银行对银行卡的管理日益加强。与此同时,国家强化了对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的转账活动的监管,使得线上洗钱活动呈现出向线下转移的迹象。具体表现为,诈骗分子在网络上得手后,会指示受害者通过邮寄现金或黄金的方式,将快递寄至指定地点,随后由专人取走。
采用即时配送服务进行资金转移、远程指挥特定人员上门取物并要求其将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的做法也相当普遍。
在诈骗团伙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类协助者。这些人将自家的银行卡、电话卡以及网络账号出租或转手给诈骗者,此类行为可能构成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罪行。李战全警示道,“帮信罪”若情节严重,将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可能被处以罚金,切勿因小利而沦为诈骗者的同谋。
【破局】
王先生在去年十月接到警方来电,告知他可以领取被骗的款项时,他以警惕的口吻挂断了电话,直言自己“对被骗之事心生恐惧”。尽管民警在追回资金方面遭遇了阻碍,但他们心中却感到一丝欣慰。随着全民反诈意识的逐渐增强,这无疑与相关部门的努力破解困境息息相关。
反诈法治体系不断得到优化。2022年12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此法对金融、电信、互联网行业间的协同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该法的落地执行,不仅有效震慑了犯罪分子,同时也成为促进行业自律、增强公众防诈意识的法治工具。
反诈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目前,我省已成功搭建起省、市、县三级反诈中心。借助先进技术,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潜力,这些中心在案件分析、线索串联、目标锁定以及精准打击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实战效能。反诈民警全天候值班,严密监控预警,与社区民警协同作战,通过电话或上门进行劝阻,竭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不遭受诈骗,资金安全不受损失。
反诈协同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公安部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构建了应急冻结体系,该体系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一旦核实报案人确实遭遇诈骗,应急冻结体系便会迅速启动,对相关银行卡实施冻结,以最大程度帮助受害者追回被骗款项。省公安厅携手省通信管理局以及电信服务提供商,已对国际及港澳台短信接收服务流程进行了调整,即需用户主动申请开通。目前,国际及港澳台短信接收功能已设定为默认关闭。此外,境外来电服务也正准备转为默认关闭模式,旨在从源头上有效遏制由境外诈骗短信和电话引发的电信诈骗案件。
反诈防线已得到全面加强。公安部推出了“国家反诈中心”应用程序,旨在及时向可能正遭受电信诈骗的群体发出警报。我省借助每年举办的全民反诈集中宣传月活动以及“一村(格)一警”制度在基层的深入实施、紧密联系群众和广泛覆盖的优势,组织公安民警深入社区、农村、家庭、企业和学校,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向民众传授反诈知识。
反诈行动接连展开,其中“雷霆”系列行动全方位打击各种电信诈骗犯罪;“断卡”行动对“卡贩子”进行严厉打击;同时,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的专项行动致力于保护老年人的养老资金安全。
追缴涉案资金工作精准施策。警方运用网络冻结手段返还赃款,同时开展线下打击和追缴行动,确保在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全面追回损失,秉持着尽可能返还、尽快返还的原则,迅速将被骗资金退还给受害者。
多维度、立体化的反诈体系日臻完善,防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郑会霞教授认为,在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反诈骗活动不仅仅是治安管理的范畴,更是一个反映社会治理能力的复杂系统工程。诈骗行为的猖獗背后,暴露出个人信息泄露、数字鸿沟的加剧以及社会信任危机等多重治理难题,这些问题亟待从技术防护、法律制裁、教育预防和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施策。
若人人都能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清醒意识审视诱惑,以“事出反常必有蹊跷”的警觉态度验证信息,以“不贪小便宜不吃大亏”的纯朴智慧 *** 诱惑,以“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质疑精神揭露骗局,那么反诈斗争方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本站拼多多助力资讯平台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拼多多助力、砍价、互助、帮砍、快速完成多多助力活动技巧等资讯,帮助广大爱好者快速掌握多多助力砍价的秘诀,能够轻松自如地成功完成助力活动。本站温馨提示:助力有风险,互助时需谨慎。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